中国是一个重视书法的国度。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书法水平就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志,宇写得不好,科举考试就难有好成绩,就不好做官,所以学生们都很重视练字,社会也推崇这个。现在不行了,书法渐渐被边缘化了。我注意到,在我生活的城市,原来不少报刊亭都有书法类的报刊,现在已经很难买到了。书法报刊几乎在报刊亭绝迹了。问问老板,为什么不订几份书法类的杂志,回答是“订过,但卖不出去,积压太多,干脆不要了。不过头几年好卖。”这类情形,在大城市也一样的。在北京,除了琉璃厂的个别书店,一般报刊亭和书店是买不到书法类杂志的。 是呀,这几年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和英语地位的提高,加之电脑的广泛应用,书法在实用方面的作用降低了。各种考试对英语的推崇和丰富的多元文化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书法在实用方面的不足使得青少年对它的热情也降低了。整个社会对于书法的认知程度越来越低,以前匾额很多都是讲究书法的,现在各种美术字电脑字满街都是。以前靠卖字可以很好生存,现在就不那么好办了,一般的书家靠卖字为生是要饿肚子的,可以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会越来越成为少数专门艺术家把玩的门类。 笔者曾经和北大的余杰先生和南京师大的林逸鹏先生在媒体上辩过理,很坚决地“捍卫”书法的尊严,和那些认为书法是没落事物的学者进行过激烈辩论。不过,细细想来,尽管他们的认识有些偏激,但他们贬斥书法的观点未尝不代表了一些人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社会成员对于书法的认识。因此,也应该重视从反面的意见中思考书法的发展。 应该正确认识书法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书法的作用,书法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小的分支,书法的边缘化是以市场为取向的当代社会的必然现象,书法家和研究书法的学者对此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以前读过一篇文章,在介绍香港书法的时候,开头就提到香港是“文化沙漠”,现在看来,这种认识不完全对,不能以练书法的人的多少判断文化的兴旺与否。香港有比较发达的商业伦理文化,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化艺术也得到不错的继承。就是中国传统算命术,在香港也得到保护,合法的经营与研究不会受到侵害。这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内地的各类“周易预测”现在还作为迷信活动受到取缔,只不过因为其生命力旺盛而难以禁止罢了。以前内地“破四旧”的时候,很多古代典籍都被烧了,而偷运到香港和原来就在香港的典籍却保存下来,所以不能简单说是文化沙漠。一句话,书法不是治国安邦的大道,虽然重要,但不能夸大书法的作用,否则书法家们会失望的。 书法家的文化素质也关系到书法的生死存亡。上个月中央电视台曾经搞过电视书法大赛,这种形式不错,有利于让人们认识书法的意义。但是,其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回避。那就是,书法家的文化素养问题。这是个老问题,但很重要。有位书法家在回答“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写的是哪座山时,竟然回答“泰山”。一个八九岁的小娃娃都知道的文化常识,书法家却搞错了。当然,回答一两个、三四个问题具有偶然性,并不能代表这位书法家的文化素养一定差,而且这种临时抽签的办法公正性欠佳,有的题难,有的题容易,有的题很偏,而且出题范围并不宽,在科学性和严谨性上明显不足。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仍可考察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现在的书法家是太好当了,自己封可以,各种集子、报刊也可以封,不光有毛笔书法家,还有很多硬笔书法家,这样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鱼龙混杂,书坛成了大杂烩,有很多既写不好字又不大读书的“书法家”,还有很多字写得不错但不读书的“书法家”,这样书法的威信就受到很大影响。书法应该避免诗歌那样的命运,原来诗歌很受推崇的,这些年,很多诗人都改行了,几乎销声匿迹了,这种教训要避免。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努力吸引各类热爱民族文化的学者们关心书法,提倡书法家多读书、多学习,提高情操和文化格调。书法报刊应该办得再有趣些,再活泼些。 多搞些活动,也是弘扬书法的办法,当然搞活动要避免收钱过多,最好不收钱。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活动征稿都是要交评审费的,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企业赞助就足可以解决问题,收个几十万块钱得不偿失,因为你一收钱,参与的人就少多了。今年《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举办的第九届全国钢笔书法大赛就不收任何费用,结果来了十来万作品,参与面很广。这对扩大书法的影响力有好处。当然,也可以在电视上搞比赛,像搞杂技一样让更多的人来看,提高书法的观赏性,也是个很好的办法。我们应该多想点子。 书法导报2004年1月28日头版 |
GMT+8, 2024-12-22 11:48 , Processed in 0.0271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