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健康状况和人均寿命长期领先世界(节选)
中华农业是生态农业,中华饮食是生态饮食,中华医药是生态医药,经过了长期实践检验,是道法自然的先进科学,是真正的科技制高点,对保障中华民族健康起到基础性作用。中国古代在没有兵荒马乱和大面积瘟疫流行的和平岁月,人民健康状况良好,人均寿命长期领先世界。 199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汉墓六号墓出土了23枚木牍和133枚竹简,被称为“尹湾汉墓简牍”。其中木牍中有《集簿》,记载了汉代东海郡人口、各年龄段男女比例、寿命等重要数据。研究者根据数据计算得出:汉朝东海郡139.4万人口中,80岁以上老人占比2.424%,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80岁以上老人占比1.57%的1.5倍多;汉代东海郡90岁以上老人占比0.835%,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90岁以上老人占比0.15%的5倍多。(袁延胜:《尹湾汉墓木牍<集簿>户口统计资料真实性探讨》,《史学月刊》2016年11期,第30页。)这表明,西汉时期和平岁月的人均寿命并不比现代人短,长寿人口比例比现在还要高。另外,汉代实行的是察举选官制度,顺帝后荐举一般要求40岁以上,从这个年龄要求可推断当时人均寿命是比较长的,也说明那种“中国古人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流言,不排除散布此种信息的目的是故意贬低中华文明、贬低中医。 唐朝时期,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著作中记载:“中国人都生长的很好:高高的身材,白白的皮肤,带着一些红色。他们有世界上最黑的头发。”“中国的气候(比印度)好,疾病也(比印度)少。空气是洁净的几乎使我们看不到瞎子,或独眼人,或畸形人。这一类疾病,在印度是很多的。”(《苏莱曼东游记》,刘半农、刘小蕙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42、49页。明朝在华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写道:“他们的饮料可能是酒或水或叫做茶的饮料,都是热饮,盛夏也是如此。这习惯背后的想法是它对肚子有好处,一般来说中国人比欧洲人寿命长,直到七、八十岁仍然保持他们的体力。这种习惯可能说明他们为什么从来不得胆结石,那在喜欢冷饮的西方人中是十分常见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9页。)这些历史见证者的描述,也说明了中国古人的健康状况是相当好的。 统计古人寿命,不能简单看古代帝王寿命。古代帝王政治、心理压力大,非正常死亡多,故长寿者较少。也不能简单用战乱时期的人均寿命来统计,即便在现代社会打起仗来人均寿命也大为缩短。阿富汗战争时期,人均寿命也只有40多岁,但战争结束后迅速回升到60岁以上。 相比之下,欧洲人均寿命则很低。《牛津欧洲史》承认,直到19世纪英国、法国人均寿命才40岁,仅一个黑死病就在欧洲反复肆虐几百年,一次就能杀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人口。 中华民族长期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生育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础条件。 中国人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是从满清开始的,特别是英美长时间、大规模向中国输入鸦片,并进行长期的“鸦片无害”的报刊宣传,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健康,制造了大面积疾病,“东亚病夫”由此得来;近几十年来,由于西方通过资本运作和知识欺骗不断对中国农业文明和中国饮食文明实施战略性破坏,千方百计控制污染中国人食物链,国民健康问题又变得严峻起来。
摘自作者文稿,禁止转载。 |
GMT+8, 2024-12-22 01:08 , Processed in 0.0275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